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地方政府、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工业开发区。
之所以给中国设立苛刻门槛,近期目的在于压迫人民币升值,远期则是西方想拖延中国崛起。近两年来,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F中的投票权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WTO主要用户并非发展中国家,而是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利用世贸规则治理中国。中国距离充分利用世贸规则维护合法权益,抵制其他成员的不合理条件的时代还很远。我认为,如果真的存在着全球经济治理,不管程度和趋势如何,中国其实还没有进入现存国际经济制度的核心和深层,还只是一个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即被领导者。但是,中国连个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获得。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十个年头。
10年来,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五个对世界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体,位于美国和欧元区之后、日本和英国之前。我不认为西方真的做好了心理准备所谓并购,从法律关系调整的角度看,一是指企业合并,即两个以上的企业并成一个企业。
三是指收购企业经营资产,如联想收购IBM公司的PC机业务,企业法人及股权情况都没变化,但企业经营业务或经营资产变了。笔者还欣喜地看到不少企业通过并购获得了成功发展。三是并购必须和并购后整合结合,对并购要有从并购到整合的全面评估和管理。这几年,政策环境有改善,有关部门出了政策,银行可以贷款支持并购,工商局允许以股权作为出资。
并购,这是各方面都很关心的话题——企业日益关心,财经媒体日益关注,国务院2010年专门发文件明确政策予以鼓励。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有利的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鼓励外资企业并购本地企业,是政府招商引资及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手段。近20多年,全球资金供应日益充裕,近几年中国资金供应也日益充裕,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成了推动并购的重要推手,一些企业为了上市或在资本市场得到更好的评价,也日益重视并购。但是笔者还想指出企业并购也有陷阱,有问题。其次,与资本和资金市场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财务动机有关。
在这些问题上,国企、民企都可能犯错误。有些政策要完善,如税费政策。近几年,鼓励国有央企并购本地国有企业,及与本地企业民营企业合作、重组,也是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二是过多热心用行政手段推进并购,一些做法违反基本的市场经济财产制度原则,甚至违法。
一些政府部门较热心具体的并购方案,推动具体的并购直接出成绩,但忽视环境改善。一是在改进环境为企业按市场化原则并购创造条件上下功夫不够。
二是指收购企业股份或股份交易,变化的是企业的股权结构,企业法人不变,但企业的股东部分或全部变了。这些规则的出台都有利市场化并购,得到企业很高评价。
因此,笔者理解和赞成政府及企业支持并购的主张。又问一定要控股?答,不控股不能并表,对考核不利。国企资源较多,并购胆子往往较大。进入专题: 并购 。全球并购规模,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1987年为750亿美元,2007年上升到16000多亿美元,20年增长20多倍。三是一些做法不利于国企和民企的合理的并购。
民企过去很成功,但资源可能较少、经验不多,盲目并购也易受损。有些工作要推进,如编写适合民营企业的并购指南,就是支持民营企业知识学习,了解并购意义和做法的有意义的工作。
二是并购方案的合理设计、评估问题,必须从经营、财务、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评估方案的合理性。从企业层面看,四个问题最值得重视。
如针对一些国企借贷并购负债率很高的问题,笔者问少借款不行吗?答,必须控股,不能少借。看来一些规定和思维惯性,带来的是并购发烧,而不是并购的合理推进。
为什么各方面都关注并购?从企业层面看,首先是为了更快地发展,企业用并购的方式发展,不管具体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或是为了进入新领域,都可能比靠自己内部积累的方式发展更快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走了一条国家扮演企业家,直接办企业的道路,经过30年改革,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基础产业、成套设备产业,至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一直是行业的领头企业。笔者认为,看法不一是正常的。这种体制将进一步演化,除特定领域外,母公司国有独资的将会减少,股份化的经济实体的国有股比率可能下降,即法律形式仍为传统国有制的企业将减少,同时,真正有竞争力的、继承了目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资源的新型的公有制企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国际上先进企业相比,这些企业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做大做强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关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焦点,议论纷纷,看法不一。
因此笔者理解国企老总的抱怨,赞成老总的看法,并且认为国有企业的老总应当理直气壮地把自己负责的国企做大做强。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说过:过去国有企业亏损,受批评,说不可能转好,因为有机制问题。
国有企业比重前几年一直在下降,已经偏低了,批评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是不对的。还有人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经济是主体。
三个问题不可能短期内都立即解决,但笔者认为,必须加快政策调整步伐,切实推进解决政策偏好不当的问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更加市场化的条件下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必须进一步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这是另一种看法,与前述国企老总的看法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是它更看重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不是前面所说的国有企业的企业经济价值或企业的生产力价值。这是经济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因为企业大就影响大,各方面影响都大。
从中国的情况看,出现这种状况有三种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认识遗留的影响,这需要改。二是制度政策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许多制度、政策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许多事又想办,就干脆直接让国有企业干了。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宝贵的资源,或者说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组织资源,是中国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企业就应该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贷款额度大、上市优先、还盘子大、用行政手段收购民企还人为压价,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原则,不是公平竞争,是应当解决的问题。
政策偏好国有企业,即使在美国、日本,这也是常见的问题。中国目前主要国有企业,多是母公司国家独资,经营实体股份多元化甚至是上市公司的体制。